来源:www.scswsxy.com 时间:2019-09-24 14:20:14 浏览数:...
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参与国际教育,如送孩子读双语学校、上国际课程、出国留学等等。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?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,对中国家庭又意味着什么呢?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,当我们在谈论“国际教育”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?在无数次讲座或者对谈中,我发现两个趋势:
第一,很多人把国际教育等同于国际学校;
第二,很多人对“国际学校”的认知极其模糊。
这真的也不怪大家。因为关于这个领域的争议一直都有;而且,如今大概是人人都闻到了教育这块蛋糕的香味,“国际学校”的市场变得越发复杂了。这里面有刻意低调的,有打擦边球的,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。但是,并不是要教大家一整套攻略,如何分辨这些学校类型。而是想探讨一下,“国际教育”对中国家庭来说,到底意味着什么?
要思考国际教育,必定要厘清的概念就是“国际化”
先分享一下龙应台对“国际化”的理解:
不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,香港还是台北,都有一个“国际化”的共同面貌:星巴克、7-11、好莱坞的电影,到处都是。生活的韵律也与国际同步:2月14日买花过情人节,10月底戴上面具参加“万圣节”变装游行,11月有人吃火鸡过感恩节,12月广场上万人空巷庆祝圣诞节,年底,放烟火、开香槟,倒数时,亲吻你身边的人。
“国际化”现在成为一个举国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标。但是,慢一点,究竟什么叫“国际化”呢?
按照字义,就是使自己变得跟“国际”一样,可是,谁是“国际”呢?变得跟谁一样呢?是变成英国美国,还是印度菲律宾?
真正的“国际化”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,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,不是把你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。
“国际化”是一种知己知彼。知己,所以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。知彼,所以有能力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。
“国际化”是你懂得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、方法和技巧,来把自己民族最特别的东西推销出去,让外面的人看得懂,听得懂,认识你。
“国际化”是一种手段,而不是一种目的。
全世界有6600家星巴克,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(台北的古迹)。“国际化”不是让星巴克进来取代紫藤庐;“国际化”是把自己敞开,让星巴克进来,进来之后,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,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。
从龙应台的观点来总结,“国际化”要求人两点:
一是要懂得世界。懂得语言、文化差异、思维差异;
二是能够让世界懂得你。你知道自己是谁,从哪里来,能够说明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。
要把这两点做到平衡估计蛮难的。现在看教育界,一方面是国际游戏规则还没普及,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教育里的民族性也捉襟见肘。
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是好的国际教育?
是外语培训吗?是参加“洋高考”SAT吗?是学习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的课程吗?是出国去参加夏令营吗?是去国外留学吗?是一定要大把砸钱的吗?是少数人的专享吗?
世界联合学院(UWC)常熟校长华晓杭女士说,都可以是,也都不是。
国际教育是什么呢?
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,国际教育应该给年青人提供了解世界性问题的知识,培养他们对于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。
换句话说,国际教育是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、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。
在各大国际课程中,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当属IB。IB在诞生时的理念就是让年轻人明白“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,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”。
国际教育的精神一定是开放、多元、包容的。单一的中国教育不是国际教育,单一的法国教育、英国教育、美国教育也不是国际教育。这个教育体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,国际化程度就越高。
本文归四川师范幼师学院版权所有,禁止转载。